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蒙古军队并没有因为高翔被弹劾而停止进攻。
三路大军的进攻方向十分明显,就是要合围北京。
第一路越过外长城,由怀安,攻宣化,妄图经怀平,拿下居庸关,直击京城。
第二路由阳和口攻入长城,经阳高、阳原,向东经由美峪所攻击京城。
第三路由拒门堡一路南下,经大同府、太原府、再向东由真定府攻入京城。
高翔虽然因弹劾,在家清闲。但蒙古联军的消息还是源源不断地传到祥云伯府。
第二路和第三路蒙古大军各有五万兵马。他们的进攻都需经过九边之一的大同的防区。
大同各卫所在英国公张维贤、祥云伯高翔的严格训练下,战斗力较以前提高了很多。但是由于敌军众多,大同各卫所渐渐不支,纷纷败下阵来。两路蒙古大军按照原计划稳步向前推进。
朝廷经过反复商议,决定由英国公张维贤、成国公朱应槐分率五军营各一半,前往大同迎敌。局势稍微有所缓解。
蒙古第一路大军有八万多人,由巴鲁亲自率领,突破外长城,向宣府镇推进,经过几日激战,蒙古兵势如破竹,接连攻下宣府、延庆等地,逼近居庸关脚下。朝廷紧急派定国公徐希率领神枢营增援居庸关。
丁尧听到这些消息后,请教高翔,对当前双方三路大军的形势怎么看?
高翔边看地图,边思考,略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后,说道:“这三路大军的指挥官,我只对英国公张维贤比较熟悉。他应对的是蒙古第二路大军,我觉得即使不能取胜,稳住形势是绝对没有问题。
蒙古第三路大军是大纵深,迂回战斗。成国公只需诱敌深入,层层抵抗,逐步消耗蒙古联军的有生力量,就可制胜。但是不知他是否会采取这个策略。
至于第一路大军,是由巴鲁亲自率领。是三路大军中战斗力最强的。定国公徐希的军事才能不敢苟同。这也是我对蒙古联军第一路大军十分忧虑的原因。”
丁尧笑着说道: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。伯爷。既然那帮文臣看咱们不顺眼,那么咱们就没有必要为他们操心了。我们只需许愿,希望大明取得胜利即可。”
高翔可没有丁尧那样的闲情逸致。他吩咐道:“高勇。从今日起,将家丁集合起来,每日训练一到两个时辰。虽然咱们不在祥云卫当差了。但是,咱们不能自暴自弃。”
祥云伯府趋于一种平静。这种平静,既有高翔不拉帮结派,不搞小圈子的良好作风,也有人走茶凉的原因。
对此,高翔也是毫不在意。每日不是在府内看书,就是到京城内闲逛,了解百姓的生活情况、对一些问题的看法。
山西方面,蒙古的两路大军与朝廷派去的大军逐渐转为僵持状态。形势趋向于缓和。
而巴鲁所率领的第一路大军,在久攻不下居庸关之后,竟然选择了撤退。
居庸关守将看着收拾行囊,准备撤退的蒙古军队。急忙向定国公徐希进行汇报。
此时,徐希正与诸位神枢营将领研究下一步军事计划,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。
这些将领纷纷向徐希示好。有的说,定国公武功盖世,指挥得当,才有今日击退蒙古军的胜利。
有的说,定国公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。
还有的人建议定国公乘胜追击,一举歼灭蒙古军队,收复失地,定当是大功一件。
定国公徐希听了之后,有些飘飘然。他一直以自己的先祖徐达为榜样,也想做名垂青史的事情,头脑一热,竟然率领神枢营倾巢而出,主动出击,企图将蒙古军队一举驱除出外长城。
神枢营就是明初京城三大营之一的三千营。以三千蒙古兵为主,故取名三千营。后期逐步进行了扩编。该部队以骑兵为主,当时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。可惜在土木堡之变时,京城三大营几乎全军覆灭。现在的神枢营是后期重建的,战斗力已无法与原来相比。
此次增援居庸关,能够迫使蒙古军队撤退,已经完全出乎神枢营的意料之外。
蒙古军队的撤退,增强了神枢营全体将士的信心。他们认为自己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的,对付这些蒙古兵绰绰有余。
明军上下空前团结,目标一致。
定国公徐希一声令下,神枢营全体将士出发了。
蒙古军队见明军追了上来,急忙加速逃跑。一些辎重物资扔得遍地都是。
明军见此情景,更加肆无忌惮地追击蒙古军队。虽然蒙古军队断后的部队也进行了“抵抗”,但是,却被“如狼似虎”的神枢营打得“落花流水”、“一败涂地”。
后期,蒙古军队只能是拼命逃跑,连抵抗明军的意思都没有了。
从定国公徐希,到下边的将士都认为,蒙古军队现在就如同丧家之犬,在神枢营面前,简直就是不堪一击。前期还存留的一点戒备之心,荡然无存。
神枢营追击的速度非常快,蒙古军队逃跑的速度更快。很快,明军就攻占了怀安。下一步,只需渡过西阳河,进军外长城,就圆满收官。
与此同时,英国公张维贤、成国公朱应槐正率领明军拼死抵抗蒙古联军的进攻。徐希所面对的是蒙古联军的主力,不仅兵力多,而且是由巴鲁亲自指挥。
朝廷的御史、各部给事中纷纷上书,认为英国公张维贤、成国公朱应槐,出工不出力,甚至有通敌的嫌疑。
二位国公自明初开始,一直是国家的栋梁,每一代都是对朝廷忠心耿耿,说他们通敌十分牵强。
朝廷各位文臣也借机进行弹劾。要不是万历皇帝对二人十分了解,群臣弹劾,脑子一热,说不定还真能将二人召回。
万历皇帝根据三路大军不同的结果,表扬了定国公徐希,委婉地批评了英国公张维贤和成国公朱应槐。同时,鼓励二人早日收复失地。
圣旨下到三地之后,可想而知。定国公徐希十分高兴,决心将蒙古联军打出外长城。而英国公张维贤和成国公朱应槐除了委屈,还是委屈。
五军营的战斗力十分低下,将士长期在京城生活,疏于训练,养尊处优惯了。在大同这种恶劣的环境下,怨声载道,怨天尤人。多亏了祥云伯在平定大同叛乱时,对大同的卫所进行了补齐兵源,开展了严格地训练。方才能与蒙古联军达成平手。否则以京城五军营的战斗力,自保都成问题,更别提进攻了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